起于小腿内侧,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,与足太阴经相合,过胸部,与任脉会于颈部。
联系脏腑:心包、腹。
主要病候:心痛,忧郁。
交会腧穴:筑宾(足少阴经)、府舍、大横、腹哀(足太阴经)、期门(足厥阴经)、天突、廉泉(任脉)。
【取穴方法】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,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,太溪穴上5寸,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。
【解剖】在腓肠肌和趾长屈肌之间;深部有胫后动、静脉;布有腓肠内侧皮腹痛,疝气,积聚
【刺灸法】:直刺或斜刺0.5~1.5寸。艾炷灸3~5壮,艾条灸5~15分钟。
[概述]中医针灸穴位之一,隶属足太阴脾经。
[定位] 在腹中部,距脐中4寸。
[解剖]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;布有第十一肋间动、静脉;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。
[主治]泄泻,便秘,腹痛。用于哮喘、支气管炎、咽喉炎、甲状腺肿大、食道炎、癔病等。
配伍:配定喘、膻中、丰隆,宣肺降气化痰,治哮喘;配内关、中脘,理气降逆和胃,治呃逆;配涌泉、内关,降气通络,治失语。
【解剖】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,深部为会厌,下方为喉门,有甲状舌骨肌、舌肌;有颈前浅静脉,甲状腺上动、静脉;布有颈皮神经,深层有舌下神经分支。
【主治疾病】舌下肿痛,舌根急缩,舌纵涎出,舌强,中风失语,舌干口燥,口舌生疮,暴喑,喉痹,聋哑,咳嗽,哮喘,消渴,食不下。
【功能作用】收引阴液。
【人体穴位配伍】配金津穴、玉液穴、天突穴、少商穴治舌强不语、舌下肿痛、舌缓流涎、暴喑。
【刺灸法】直刺0.5-0.8寸,不留针;可灸。
【附注】阴维、任脉之会。
【气血特征】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。
【运行规律】进一步冷降后下行承浆穴。
【治法】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,热则泻针出气。